善的身口意 - 經典集

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

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

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

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

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

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

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

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

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

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

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

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

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

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能淨業障分

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

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

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

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

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

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

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

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

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人生隨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 經 解 讀 

於加拿大 2007 年夏

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弗的對話,共有二百六十字呈現佛教重要的核心概念,如五蘊、六根、六觸、十二因緣、十八界、四聖諦、六度、究竟涅槃等,其內容含蓋人類觀、宇宙觀,三世因果,菩薩及佛陀的境界。佛教針對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而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幫助眾生解脫自在,因此佛法是因應眾生的煩惱才有的,也是其存在的最大價值,故有眾生才有佛 ( 佛不是神,而是完全覺悟的人,是明心見性,超越人生痛苦達到了生脫死的境界 )。這些佛法主要可歸納出兩大類,分別是自力和他力解脫的法門。心經是佛學的重要經典之一,是以般若為中心的自力解脫法門,不依賴佛的救贖,而依靠自己修得的妙智慧,漸悟或頓悟來達到自在解脫的重要著作。他力解脫如佛教淨土宗教導信眾專心念「阿彌陀佛」的佛號,就能與之相互感應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妙智慧就是不同於凡人世俗的智慧,對任何事物的觀察,都是由本質去認知「緣起性空」的真義,也就是說看透 / 穿任何事物本身不具自性的實相。心經的核心思想是「空」,空是指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當條件改變時,現象也就跟著改變,故現象虛幻不實、變動無常謂之空。量子理論認為宇宙萬物不是獨立自存的,而是像量子粒子一樣,只存在於共同創造、彼此影響的關係中,如緣生緣滅所起的現象是短暫且不穩定,其本性是空的。空不是沒有,它是不可描述的實在又稱為妙有,空能容受一切,而又離一切。空可歸納為我空、法空和空空三種。我空就是無我,法空是指一切現象事物所認知的,都是短暫的因緣和合而成,也是空。法空不是虛無,而是空中妙有。不執著於空見就是空空。心經的第二個重點就是「無所得」,也就是說保持平常心,無所執著於智慧或功德的得,連佛法也不需去執著,也就是說到達彼岸時要放下般若船才能上岸。

心經和金剛經是學佛者建立正知及正見的入門經典。佛陀認為修行是為了尋求「我」的超然解脫。而尋求無我自在的解脫前,需對緣起性空有基本的認知,透過不斷的自我反省與轉化心境,才能轉識成智。總之,學佛不能執著在成佛與否,也不是寄託在來生的福報,而是讓人有智慧看清事物的本質是無常也是空,因而能放下恩仇、成見、及貪嗔癡所帶來的執著,因此有所謂立地成佛(當下覺知無我)的感覺,不需等到來生就能當下產生平靜喜悅,沒有煩惱的自由感,這也是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意思。然而當下所覺知的無我境界雖與成佛的質是一樣,但量卻大不同,所以隨時會再回到有我有苦的狀態,因此不是真的成佛。成佛是要能永遠安住在無我的境界。當然當下覺知無我的程度及持久時間與個人修行的深度有關,須要經過二道(般若道及方便道)五菩提的修行過程。其中般若道是修行開始的基礎,共有四個過程,一、是聞所成慧,聽讀後有所覺悟,通常是短暫,不久又回到迷失狀態。二、是思所成慧,經過思考後進入個人的信仰,能保持一定的清醒,但不能落實在日常行為上,知和行尚未完全如一。三、是修所成慧,進入知行合一的實踐狀態,但有時仍有漏處。四、是證所成慧,完全的知行合一,沒有做作或壓抑或不自然的行為來自真知,不管外界如何變化,都能一直維持在所謂的清醒狀態,又叫明心見性。這過程就是不斷的在超越自我,讓自我的身心靈獲得更多的自由。至於方便道則是在般若的基礎上再經過一禪到四禪的禪定修行才能淨化六根及六識。一旦從色界進入無色界的境界就無六識可言,但第七識仍有無明的雜染,此無明也是生命及輪迴之始。佛陀的究竟涅槃是超越三界生死輪迴的境界,菩薩則是留惑潤生,在六道中來去自如以渡化眾生。佛也好,菩薩也好都是因應眾生的需要才有,宇宙的本質是空,生命的本質是緣生而有的,故會緣滅而顯無常,學佛者只能問耕耘不能問收獲,才能解脫自在。
 

西元五世紀,來自西域龜茲的鳩摩羅什,在中國長安,將梵文譯出摩珂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是最早的心經版本。下文則是以流傳最廣的玄奘譯本為解讀內容。網路上已有許多心經的解讀,我吸收許多佛學看法包括金剛經、華嚴經、愣嚴經等,加上個人的見解,將心經簡單扼要的整理解讀如下,提供有緣人參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文》

觀自在菩薩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照見五蘊皆空 , 度一切苦厄 , 舍利子 , 色不異空 , 空不異色 , 色即是空 , 空即是色 , 受想行識 , 亦復如是 , 舍利子 , 是諸法空相 , 不生不滅 , 不垢不淨 , 不增不減 , 是故空中無色 , 無受想行識 , 無眼耳鼻舌身意 , 無色聲香味觸法 , 無眼界 , 乃至無意識界 , 無無明 , 亦無無明盡 , 乃至無老死 , 亦無老死盡 , 無苦集滅道 , 無智亦無得 , 以無所得故 , 菩提薩埵 ,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 心無罣礙 , 無罣礙故 , 無有 恐怖 , 遠離顛倒夢想 , 究竟涅槃 , 三世諸佛 ,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 是大神咒 , 是大明咒 , 是無上咒 , 是無等等咒 , 能除一切苦 , 真實不虛 ,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 即說咒曰 ,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心經解讀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及善女人,如要修得自在無礙的菩薩果,應發菩提心,培養般若的妙智慧,才能超越生死輪迴到達解脫的彼岸;當深層的般若智慧打破第七識的無明(非想非非想處)時,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此時能觀的般若智慧和所觀的五蘊,與空境完全統合,也就是說連能觀的般若智慧也沒有的我空境界。般若智慧不是常人世俗的知識或智慧,而是清淨無染,能通透緣起性空的真理。「五蘊」 是以人為中心的宇宙觀,其中「色」 代表肉眼可見的物質、 「受」代表肉體的感覺、「 想」 代表人腦的表層意識如記憶、 「行」代表人在意念下的行為、 識」 代表人的價值觀、信仰及決策。五蘊所合成的五陰身 ( 人 )本質只是暫時的現象, 故是空。從出生到老死前所碰到的人、事、物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故變化無常,透過般若智慧來看也都是空的。空的定義是:一、不具單一性,也就是沒有任何可單一存在的細胞或粒子,二、沒有不變性,也就是宇宙萬物,無時不刻都在變的,三、沒有主宰性的實體,所有元素內的分子間乃至粒子間都有空隙,因此能有彈性的被組合成萬物,故能變化無常。過去牛頓定律認為宇宙所有物質是跟據固定的運動定律來運動。物質是不可侵犯而自足的,任何交互影響都需透過加熱、外力撞擊、冷卻或加減壓力來改變物質的狀態。然而量子理論正改變我們對物質是獨立、分離的觀念。在量子層次,粒子是無法單獨存在的,非固定不變,因此充滿各種可能性,它們只有彼此聯繫成動態的網狀關係才顯意義。因此心經的空義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是指量子層次的東西。

度一切苦厄, 
當了解五蘊皆空的宇宙實相(非肉眼所能見的形象)後,便不會執著在五蘊所帶來的煩惱,而能超越人生各種苦痛,如肉體的生老病死,以及外來的痛苦,如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勝等。菩薩回答智慧第一的 舍利弗問題時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看得到的物質是由看不到的分子或原子所構成的,就像人體的構成是由看不到的DNA所形成的。看不到的深奧、如簡單的原子或DNA的本質也是不具單一性、不變性和主宰性,故也是空。其他受想行識的本質也一樣是空。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感知下,紅塵世界的各種現象都是大腦的認知解讀,本質上都是緣生緣滅,因條件或因對方的存在而存在,並無自性,也就是由因緣際遇所產生的。例如:有情眾生因為執著的心產生欲望和需要,因此和提供需要的人產生因緣關係,加上物以類聚的情緣造就世間各種現象。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繼續舍利弗的問題說,世上各種現象的本質是空,從事物的存在、性質和數量來看,本來未曾生成,沒有斷滅也無染垢,故就沒有相對的死亡、清淨和有所增減。如果所有的物質和生命回到最原始的量子層次時,不但是不生不滅的金剛不壞,也是若有若無的空中妙有,量子訊息場具有的宇宙意識能創造宇宙萬物。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本質是空的情況下,所見的物質是虛無而不真實的,更沒有受想行識所感知的事物存在。因此內心如要保持清淨虛空的狀態,就不能執著在變化無常的事物上,如此才能離開痛苦。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對外的感知是靠身體的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來蒐集,如果內心不受六根的感覺所影響,就不會被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 所迷惑。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從不受六根迷惑的心到清淨無染,一念不起的無意識,進入無我的境界,乃至超越生死痛苦,最後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無明就是我執所產生的迷惑,在行為上形成業障,最後造成苦果。因此在十二因緣法中,因前世的無明才有今世的苦,乃至生生世世的老死輪迴。也就是說無明從本然無有的意識裡,在茫然的求生意志下,創造有內有外的一切事物,有內有外就分割對立,也就無法圓滿,生命因此開始輪迴。四百多年前中國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在其傳習錄內亦提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自然界的本質是無善無惡的,人類因無明始而有善有惡之分。無無明就是去除我執,無我的境界,也就是體悟「我」的本質是空。無無明盡就是除了滅除我空之外,並體悟所有現相只是短暫的因緣和合,也就是法空也滅除。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是說脫離生死輪迴。因此十二因緣法中,從沒有無明到老死,本是無自性的,也就是沒有生起相和滅盡相。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瞭解人生的苦及苦的原因,苦的去除及其方法後,就能瞭解這一切苦起因於世間的因緣和合,其本質也是空,就無需執著所謂的四聖諦 ( 苦集滅道 ) 法門,而超越十二因緣所謂的生滅。緣起性空是心經的中心思想和般若智慧,也是了生脫死,到達彼岸過程中的解脫法門。因為佛和佛法是因應眾生的需要而設的,故一旦達到彼岸後,就連智慧和佛法都不需要,也沒有得或不得道的執著,因為一切都是空。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因不執著的心,所以一切以平常心修菩薩果的有情眾生,能依照般若的妙智慧得到自在解脫,心中了無罣礙,像菩薩一樣,能在生與死間來去自如,普渡眾生。心中無罣礙是能窮事理的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接了當毫無滯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由於窮事理的 心是完全清楚明白,沒有滯礙處,自然不會有畏懼恐怖的心,而可遠離一切癡心妄念,消除一切煩惱,達到了生脫死、自由自在的涅槃境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修道成佛的人,無不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成果。無上是完全的真理,正等是平等圓滿的意思,正覺是佛陀所覺悟的妙智慧,也是菩薩修行的最高目標。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透過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而瞭解諸法的空性,直觀萬物因緣和合的空性,所以是大明咒,能破一切愚痴,它是最高心法,具有極大的妙用,可助眾生脫離痛苦,達到涅槃的境界,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咒語,只要一心的誦讀,便可引發智慧前去修行,了悟一切空性而自我超越,才能獲得功德圓滿到達彼岸。

 

作者: 孫孝智

 第一篇:我的太極哲學觀 

 第二篇: 真正的生命智慧在中醫 

第三篇: 心經解讀 

第四篇: 精神自由

第五篇: 中醫保健

第六篇: 學佛是享受不是迷信

第七篇: 重新認識自己

第八篇: 萬法歸宗

首 頁 /Home

無量義經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6/0276.htm